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

羅馬戰士在香港:渣打銀行的五元和十元鈔票

三十年代的匯豐鈔票的確精美,不過存世數量甚多,加上不同面額鈔票的背面設計變化不大,讓人看多了也會覺得刻板,正正這樣就更喜歡同期的渣打紙幣了。

從1930至31年開始,由渣打銀行發行的五元,十元和五十元紙幣的正面左方分別出現了不同的羅馬士兵的肖像,跟當時主要以不列顛尼亞Britannia女神或羅馬神話角式為主體構圖的一系列香港紙幣比較,可謂別具一格,於是一眾收藏家就直稱呼這些渣打紙幣為‘羅馬兵’或者‘羅馬戰士’了。雖然無奈,但小弟還須在此說明:因小弟沒有收藏上述的五十元,故本文只會跟諸君介紹其餘兩款面值的紙幣。
正面中間大大一個的‘5’字及其左右兩個‘伍’字使整體更為醒目,也更容易分別出幣值。
先跟大家見面的是五元鈔票。早年各銀行的紙鈔顏色各不相同, 不像今天按面值統一為某一色調那樣容易辨認, 於是就出現了渣打五元和匯豐十元同時以綠色為主色的情況。即使如此,渣打五元的淺綠主色且輔以更多其他色調的設計,較同期匯豐十元的深綠主色來得柔和而順眼, 也可能是匯豐十元的設計比較複雜的原因吧。

早期在香港發鈔的銀行都會把成立,或者經營業務的地方當作名字的一部分,既表明自己的營業範圍也顯示出自己的實力如何。渣打銀行亦不例外,從1911年起,渣打銀行的全名就由‘印度新金山中國匯理銀行’改為所看見的‘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’,當中的新金山乃澳洲的舊中文名稱,相對於美國的舊金山而來,所謂的新舊反映了發現金礦的次序並區分兩地。
1956年把名字中的地方名除去,只稱為‘渣打銀行’後,卻顯得相當普通。
到現在依然把成立或者經營地方作為名字的,看來只有(香港上海)匯豐銀行。但由名字上的地方數量,字數和發音因素來看,總覺得‘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’一名,較匯豐和有利銀行(舊稱‘印度倫頓中國三處匯理銀行’)來得更有氣勢。

再細心看看,就會發現在渣打鈔票的正面的銀行的名字和紋章/徽號那裡,總會帶著一句‘INCORPORATED BY ROYAL CHARTER 1853’,中文意思為‘根據1853年皇室特許狀成立’,洽如銀行的名字般,淡然而又理所當然地訴說著這家銀行的歷史。隨著中國支那管治的時間日近,香港鈔票從1993開始去殖民地化,帶著獅子與皇冠等等英國皇室味道甚濃的銀行紋章(英國公司嘛!)不再被用作紙幣圖案,但‘根據1853年皇室特許狀成立’的招牌老號卻依然在渣打紙幣上繼續出現,甚至跨越1997年支那接管香港並且過渡至廿一世紀,直到2003年版才改為 ‘ESTABLISHED IN HONG KONG 1859 於1859年在香港成立’。

至於這位羅馬戰士,則並無必要確實地考證屬於什麼年代,或者其頭盔服飾是否忠於歷史,須知道這並非嚴謹的考古發掘,只不過是現代人的印刷美術而已,即使跟史實有所差距亦無傷大雅。
看,這位兵大哥多麼英俊不凡,吸引人們的注視之餘,也令紙幣整體多了一位獨特的古典優雅,異於當時的匯豐與有利銀行紙鈔。
兵哥下面的是銀行會計師的親筆簽名剛勁有力,異於右面防偽水印下的機印司理簽名的幼細線條。由銀行高層親自簽發五元或以上的香港紙幣,以證明足夠的英鎊儲備,是當時的慣常做法。另外一個的視線聚焦點,相信就是中間那個醒目的‘5’字吧,圓潤可愛,算是少數為小弟所喜歡的鈔票字體。

這張渣打五元的發行日期為1940年九月二十日,大約在1941年流入市面。從日期來看,當時的世界正正是戰火彌漫:印製這張鈔票的英國,正在疲於應付納粹德軍的空襲和海上包圍,關乎生命的運輸航線危在旦夕;而使用這張鈔票的香港,則因為大片華南地區淪陷而成為孤島,大量難民湧入之餘,市民也要生活在戰爭的陰影之下,最終也未能逃過淪陷的一劫。然而難得的是,這批在戰爭期間印發的紙幣的精美程度,絕對不比以往的港幣為低,水準依然,不知道是英國人的運氣,還是印鈔技術太好的原故呢?看著這張紙幣,猶如在陰雲密布的天空下欣賞一朵正在綻放的玫瑰,教人珍惜沒在戰爭中被吞噬的美的事物。

話就不要說太多了,總得留個機會給另外一位主角–同被稱為‘羅馬兵’或者‘羅馬戰士’的渣打十元紙幣亮一亮相嘛。跟各位見面的雖然是一張戰後的羅馬兵十元,而且品相不佳(HT有什麼收藏是好品的!?),但其設計基本上跟戰前版本完全一樣。
這種羅馬兵十元的面世較五元稍晚,首發日期為1931年七月一日,發行/存世量亦較五元為多。
比較起來,十元正面的設計各有風格,長長的中文名字沒有被銀行紋章一分為二,一氣呵成更有氣派,加上分開二行的英文名字以弧型印出,更見幽雅大方。中間的 銀行紋章和‘TEN DOLLARS’就像聯成一體似的。
十元羅馬兵的面容看來較為方闊,自信的眼神總帶著一份淡然,較五元上的羅馬兵還要年長。以枝葉/桂冠作為裝飾的護盔雖 實有其物,然而美觀程度也不及這位十元兵哥正在戴著的那般好看吧。

當時為渣打銀行印製鈔票的是英國華德路公司Waterlow & Sons Co. Ltd。除了港幣,能夠印上華德路公司名字的,還有民國時代的大量紙鈔,對各位紙幣收藏家來說絕對是熟悉的名字。後來華德路被另一家英國的安全印刷公司–德拉魯De La Ru公司所迸購。

兩張渣打鈔票的背面,分別為中國帆船圖和農婦插秧圖,延續了二十年代港幣以中國風景或者勞動者為設計圖案的習慣。此外,在鈔票四角印上象徵著銀行成立/經營業務地點的圖案,亦為渣打銀行的一貫做法,依次序為左上的不列顛尼亞(英國),右上的大象(印度),左下的綿羊(舊稱新金山的澳洲),和右下的帆船(中國) 。
還是五元背面右邊那個纏上了‘DOLLARS’字樣絲帶的‘5’字圖案來得富有美感呢,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它跟正面那個紅色大‘5’字極其相似?
相對之下,十元背面右邊的‘10’字就太普通了。
雖然兩張渣打紙幣的正背面也看過了,不過還沒有完的,現在就看看防偽水印。資料上說那張綠色五元的水印亦為羅馬戰士。不過,不知道是紙幣品相不佳,還是小弟的眼力和想像力都有限的原因,這個水印圖案怎樣看都不像羅馬戰士,或者說,怎樣也看不清楚那一戴著的頭盔吧?
在小弟的眼中反而很像頭戴桂冠的凱撒‘大帝’的側面肖像哦…
紅色十元的羅馬兵水印反而容易辨認,一眼就看出是正面左方的羅馬大兵的樣子,各位可以自行對照一下:
唯水印不需要,也不會做到像其他鈔票圖案那般仔細,故此出現差別還是正常不過。
即使羅馬大兵的英俊面孔並沒有作為後來的‘中張’鈔票的構圖,但後來的渣打紙幣依然以這個大兵頭像作為一系列紙鈔的防偽水印,於是羅馬兵大哥就得以繼續守護香港人的財富,一直跨越到2003年港幣改版始功成身退,前後為香港人服務了七十二年有餘。
不同階段的渣打紙幣上的羅馬士兵水印,從中可見兵大哥多年以來的面孔稍有不同,戴著的頭盔卻無甚變化:最左方來自上文經已過的1948年版十元;左中來自1962至70年版‘紅鎖匙’十元;中間來自1975年版 ‘綠屋仔’ 十元;右中來自1981版‘大鯉魚’十元;而最右方就來自1999年版一百元。

3 則留言:

  1. 為何不收藏盔甲與火燭鬼?

    回覆刪除
  2. 為何不收藏盔甲與火燭鬼?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主要原因是無錢,其次是自己收藏的主力不是港幣,也聽說過那些老紙不是難得,就是黑幕重重,路難行矣。

      刪除